美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人类对美食的渴望早已超过了简单的填饱肚子阶段,已然成为了一种艺术。当人们对生活品质有所追求时,对美食的迷恋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伴随着工作、旅行等活动,人类越来越多地吃到了世界各地。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说国人对美食的追求胜过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关于美食的中国电影却凤毛麟角,有印象的大概也就是《饮食男女》以及《满汉全席》,还有《双食记》和《喜欢你》这样的片子。

海报
今天我们要说的电影不是关于中国美食,而是法国美食。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无论从人物表演还是戏剧冲突设置,这部1976年的法国喜剧电影《美食家》都可以称得上经典。

美食家
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都士曼的《美食年鉴》主编,由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内斯主演。(他主演的另一部喜剧电影《虎口脱险》更加著名。)这份年鉴重要到什么程度?电影一开始用了不小的篇幅快速做了介绍。年鉴经常亲自去各种餐厅伪装成普通客人品尝各家的菜肴,然后根据口味和服务等相关感受给出独特的专业品评,给予星级或者去除星级,这种权威性让每一个餐饮店如履薄冰,因为一旦被公布了不良信息,餐厅只有死路一条。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国类似315晚会这种定位,但又不只是打假,它还会表扬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份《美食年鉴》充当着食品行业规范的地位,而电影的主角都士曼就是它的主编,名声显赫。

品酒
从戏剧冲突的角度而言,电影《美食家》从两个方面展开了人物的矛盾。主要矛盾是都士曼和不良快餐连锁企业老板贝尔蒙多之间的矛盾。这个不良商人在自己的工厂里用人工合成的蔬菜和肉类制作快餐,而并不用真正的新鲜食材。这些人工合成的食材都是无法下咽的化工材料合成的,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对这种食物趋之若鹜。这个贝尔蒙多妄想挑战都士曼的权威地位,用自己的快餐生意抢走对方的餐饮业地位。电影的次要矛盾围绕都士曼和自己儿子展开。父亲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美食主编的事业,但是儿子却醉心于马戏团的小丑表演。父子两代人对于未来规划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之外制造喜剧冲突的补充内容,而且这种落差一直保留到接近电影高潮之前才被戳拆,父亲才知道儿子隐瞒自己去马戏团表演的事实。
电影首先摆出的是主编都士曼和各家餐饮店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一些不良餐饮店对这位主编更是百般应付,期间只要发现是委员会的人,便会各种讨好。对其他客人则冷淡对待。

男扮女装
第二个展现的是父子的矛盾。
这之后,电影才引入真正的激励事件:一个伪装成水管工的男人偷了编辑部里的材料。为了追查这个男人是谁派来的,都士曼故意放走小偷,然后派人跟踪,得知是贝尔蒙多指使。搞笑的是,这位小偷居然还偷错了。
别人的挑战上门了,都士曼立刻做出反击:他联系到电视台的节目负责人,同意进行一期电视节目,要求辩论对手必须是贝尔蒙多。与此同时,都士曼准备假设郊游去调查这位不良老板的底细。儿子本来想在这时候向父亲摊牌,告知真相,但见到新来的美女秘书立刻放弃了决定。他同意和父亲一起去郊游调查,当然,前提是那位女秘书得去。

陶醉
于是,三人一起成行,被人跟踪。老司机甩掉了跟着的车,大呼过瘾。他们伪装身份潜入对方酒店,闹出来不少笑话。期间,儿子的秘密被他发现,不过因为主要矛盾尚未解决,大吵一架之后,父子俩只能暂时搁置矛盾,一直对外。
可怜的都士曼偶曾因为自己丢掉饭碗的酒店餐饮老板,被对方狂喂食物,折磨得够呛。最后被搞进了医院,还失去了味觉。

失去味觉
作为一位美食家,都士曼失去了味觉简直是一大丑闻,贝尔蒙多得知后立即将丑闻公布给记者。于是一大批拥到了医院,儿子带着都士曼从医院逃离。
他们找到了贝尔蒙多的食品工厂,用吊车潜入其中,发现了加工食品的秘密。这些食品都是用不能食物的材料合成的。
看到这一幕幕,让人联想起现实中食品安全的危机。他们被人发现,对方要致他们于死地。他们通过假死蒙骗过对手。并且及时赶到了电视节目现场,当众揭穿了贝尔蒙多的丑闻,使他失败名列。
电影的最后,父子之间取得了谅解,父亲同意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未来生活。儿子也收获了美女的爱情。

网友调侃
电影《美食家》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它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几对不同的喜剧矛盾,在人物的冲突当中制造着丰富的喜剧桥段。法国喜剧的轻松幽默让人欣喜,也让人佩服。喜剧的最高水平在于讽刺,没有讽刺的喜剧不能算得上真正优秀的喜剧电影。《美食家》在轻松幽默当中,特别是男主角精彩的表演中,讽刺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这样重大的主题,以及陶侃折磨权贵,让他们如小丑一样当众出丑,观众便会哈哈大笑。
电影《美食家》的笑声背后,是法兰西人对美食的捍卫。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huangxingfu,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f1125.cn/archives/17755.html